牛! 这家医院视光中心藏着一位眼科界“扫地僧”
2020-04-20
看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都知道,慕容博和萧远山对决少林、血拼激烈即将两败俱伤之时,一位名不见经传扫地僧人,举手投足之间,化解了两大高手的危机,先后把两人打至断气做龟息之眠,再透过阴阳互济让他们互相化解对方的内伤而起死回生。这位深藏不露的绝世高人,竟然是一名低调的扫地僧人。而在贵州普瑞眼科医院里,同样有一位大牛级的低调教授,平时寡言少语,着装朴素,一口地道的河北口音,他就是贵州眼科界验光领域的开山之人——白朝林,也堪称这个领域的“扫地僧”。
白朝林教授年近8旬,1966年,早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随后留院工作。十年后,进入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进修学习,经过一年多的钻研,在眼科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得到极大提高。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为白教授积累了深厚的“内功修为”。
美国来信肯定成果
1997年春天一个平常的日子,白教授突然收到一个大信封——来自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医学部主任杰罗姆·琼斯博士的亲笔签名信件。琼斯在信中说,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是美国有影响力的科学信息交流专门机构之一,近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注意,柯尔比中心每年都会从中国学术刊物上评审数量不多的高质量论文,将它们输入全球医学信息系统。白教授发表在中国《新药与临床》1996年第六期的论文《樟柳碱的扩瞳与麻痹作用》经该中心医学部学术委员会评审,被评为优秀论文收录。信的末尾写道:“我们衷心感谢您让全世界分享您的学术成果,同时真诚希望让全世界都来认识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医生。”
来自美国权威机构的承认,是对白教授多年从事眼科教学、临床和科研成果的一个极大的肯定。樟柳碱在眼科科研与临床上的研究成果,是当时眼科界的一大新发现,不仅在中国处于地位,在世界眼科医学领域也是前沿性研究。当年,该成果就荣获了贵州省医学卫生科技一等奖。
刻苦钻研成果丰硕
在贵州眼科同行眼里,白教授同样是神一样的人物存在,这不仅仅是2001年他一手组建了贵州省验光师的培训班(几乎贵州所有的验光师的毕业证书上,有白老的签字才能生效),更是因为白老在眼科临床方面的独到医术,无数的眼科疑难杂症,经白老的问诊,化解于无形。
1980年12月1日,一位卡车司机,右眼反复性翼状胬肉合并上下睑球粘连,致使眼球无法转动,当时在眼角膜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白老采用了引产胎儿角膜为患者“移花接木”,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获得。患者术后眼球活动自如,视觉功能也恢复。当年,这种创新性的手术在眼科领域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行医数十载,除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一些权威杂志如《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眼视光学杂志》等发表外,白老凭借刻苦钻研的劲头,自学英语翻译了多篇国外论文,其中有的论文还修正了医学界多年的错误观点。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101例新生儿哭叫时流泪情况分析》改变了多年来普遍认为的新生儿不分泌泪液的观点,得到我国眼科权威沙洛教授的肯定。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开创贵州眼视光事业
“贵州在眼视光领域的医资力量比较弱,我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在眼科取得丰硕成果的白老,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着手组建首届贵州验光师培训班,并亲力亲为,亲自授课,成为贵州视光验配领域的“开山鼻祖”。
白教授之所以能被称为“扫地僧”,不光是在授课方面的好口碑。这位喜欢埋头钻研的老专家,动手能力奇强。自1999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克服材料、设备、经费上的重重困难,自己通过对眼视光学的深入研究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终于试验了“旋转式多用仰视眼镜”。这一发明,为老年体弱患者、骨折、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等多种人群提供了可卧式看电视、看书报的新手段。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全国委员、贵州省医学遗传学会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学会委员会委员……要不是这一串颇有来头的头衔,很多人都会把这位其貌不扬、穿戴普通的老者当成看门的老大爷。但了解他的年轻医生,可是实实在在把他当“大神”对待,因为,在贵州普瑞眼科医院的视光门诊,再复杂的视光问题,到他面前,都变得“很简单”起来。
对于医学成就,白老自己觉得很平常,一般人提起这些,他总是摆摆手:没啥可说的,教书育人,解人疾苦,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儿。至于荣誉名头,都是浮云。